宿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案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图)
时间:2024-11-27  浏览次数: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举行,江苏宿迁检察机关监督支持生态环境部门对某高新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例亮相大会中国角。在该案例中,针对某企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宿迁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启动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程序,最终,企业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292万元,并投资不少于291万元用于实施光伏发电、余热发电及提标改造等3个替代性修复项目。该案被最高检评为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近年来,宿迁市司法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推动在法治轨道上保护生态环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同司法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抓好宿迁生态大保护,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法治生态底色越来越足。一是用心搭建法治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立规矩”。发挥立法保障绿水青山,2018年以来全市共出台5部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约占全市地方性法规的四分之一。包括《宿迁市古黄河马陵河西民便河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宿迁市洋河双沟酒产区地下水保护条例》《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其中,《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是宿迁、徐州两市首个协同立法项目,也是省生态环保领域第一个立法协作项目,是淮海经济区城市间首次开展紧密型协同立法,做法入选全省十佳改革创新案例。二是用力推动执法监督,为生态环境执法“强保障”。持续推进“一次查清”,2024年以来探索在生态执法领域推进“一次查清”执法检查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环境。梳理检查要点清单、重点企业清单和执法力量清单,以清单为基础,采取“环保专家+执法能手”模式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对电力热力、玻璃等7个行业开展先行先试。累计对108家企业“一次查清”,共发现问题1437个,比2023年同期执法次数下降47%,处罚金额下降77%。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行柔性执法,对22种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条件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今年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数量同比下降22%,处罚金额同比下降10%三是用足协调联动优势,为生态环境修复“增助力”。积极开展生态损害赔偿和修复工作,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水环境执法司法协作机制,统一执法理念和司法尺度,形成打击合力,确保打击成效。推动行政机关、检察机关联合制定《关于加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与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办法》,建立健全长效化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调查协作等内容。宿迁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宿迁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细则》,细化协作机制运行流程,探索符合宿迁实际的具体操作规程。积极指导、协同生态环境部门推进法规运用,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三进三入”,帮助解决执法机关法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支持律师常态化参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提供专业咨询,促进生态损害赔偿权利主体与当事人达成磋商赔偿协议,助推受损生态快速修复。联合法院召开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案件发布会,通报全市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情况,加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损害赔偿等案件办理力度,切实提高生态环境领域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水平,2023年以来,宿迁市共受理全市生态环境类行政复议案件16件,案件实质化解率达78.6%。实行《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醒函》两书同时送达,已帮扶和引导72家环境失信企业纠正失信行为、消除失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