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复工复产关键期,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紧扣农民工返岗就业、企业安全生产等核心需求,以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安全生产为抓手,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部门协同联动、创新服务模式等,为复工复产注入法治动能,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助力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
一是强化法治宣传,筑牢依法维权“防护网”。构建“嵌入式普法+精准化服务”模式,推动法治宣传向基层延伸。依托“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系列活动,通过案例剖析、现场答疑等方式,重点解读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高频法律问题,累计覆盖3.4万余人次。江宁区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普法矩阵,在“江宁司法”微信公众号开设“返岗法治微课堂”,推送法律知识200余条,同步组织普法小分队深入工地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3000余份。六合区将招聘会与普法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民法典、法律援助指南等资料,引导劳动者树立“遇事找法”意识,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300余次,实现法治宣传与就业服务“双促进”。
二是强化法律援助,畅通诉求响应“快车道”。聚焦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急难愁盼问题,构建“零距离”法律援助网络。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三优先”机制,对欠薪案件免予经济审查,并设立“农民工维权专窗”提供容缺受理服务。建邺区在重点工程项目工地设立“流动调解站”,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建立“1+N”联合调解机制,对群体性欠薪案件实行“一案一专班”包案化解,成功处置纠纷45起。溧水区创新“三诊服务”模式,在招聘会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即时答”、疑难问题“预约诊”、纠纷调解“当场办”,发放《企业用工合规手册》800余份,从源头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降低劳资纠纷风险。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织密复工复产“责任链”。坚持“预防为主、监管并重”原则,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开展“拉网式”复工检查,组织“法律明白人”重点排查特种设备维护、危化品储存等环节,印发《安全生产告知信》覆盖企业负责人、安全员等责任主体1200余家。江宁区建立新入职员工法治关怀机制,向签订劳动合同的求职者发送《权利义务告知书》,并举办安全生产培训70余场,通过“条款解读+案例剖析”提升企业合规意识。浦口区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浦智矫”APP 实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动态,对跨区域务工人员实施“日报告+轨迹追踪”管理,确保特殊群体安全复工。同时,联合消防部门开展应急演练23场,覆盖建筑工地、制造业企业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