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家风”?
从大处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作风,其根植于血脉,绵延于传承,属于一代代相传的价值准则。从小处说,家风就是一家人做人做事的标准。
我的做人做事准则,受母亲的影响较多。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我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高不可攀的。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受到的教育都不高,然而母亲却通过言传身教,把最正确的做人做事准则,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印在我的心里,刻印在我的血脉里,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
记忆中,母亲并没有像现在的父母那样,遇到问题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不厌其烦的对孩子进行说教。唯一真正的“说教”就只有一句话:“你要学好,不能惹事”。这句话用现在的语言归纳起来应该就是“你要做一个三观端正,正能量满满的人,要遵规守纪,走正道”。母亲的这句“说教”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警校,直至工作。这句话让我始终在人生的道路中,就像迷雾里的灯塔,一直不停的指引着我,坦坦荡荡的走得平平稳稳,没有走过任何的歪门邪道。
母亲的教育不在于“说”,而在于“做”。她的刻苦耐劳教会了我“自己的路自己走”,她的善良教会了我“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她的坚强则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知难而上”……
我小的时候,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做菜好手,十里八乡的人家有什么大事儿,基本上都会请母亲帮忙,然而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母亲会烧菜,更主要的是母亲总与人为善,跟大家都客客气气,和和睦睦的,在乡邻中颇具声誉。我从小就知道小孩子要对长辈有礼貌,见到比自己年长的或者长辈要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所以,从小大人们就很喜欢我。长大后,在离开父母独自成长的日子里,这个优点依然在闪闪发光。
母亲还教会了我,要学会“选择”。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唯一“跳出农门”的途径就是学习,考大学,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艰苦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孩子最终选择早日学门手艺,外出打工。记得我最艰苦的高中阶段,有一年夏天,到了收麦子的农忙季,早晨母亲把我和哥哥叫起来,一人一把镰刀,去收割小麦。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忙,闷热的夏天,我割麦子的速度越来越慢,心情也越发的烦躁。最后,等母亲完成一垄麦子时,哥哥割了60%,而我只割了40%不到。母亲当时在田垄上的原话:读书很辛苦,但如果不读书,这活儿就是你每年必须要做的,该怎么选择,你自己决定。这件事给我的触动特别大,让我在后面艰苦的高中学习生涯中,不停的警醒着自己:在属于自己应该努力的时候,就应该努力,绝不能躺平。
母亲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鸿篇阔论”,有的只是朴素无华的从自身做起,然而正是这种朴素,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像一盏小小的烛光,不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如今,我也已经是一个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依然穿插着母亲的思想,没有刻意的做法,就是一种本能的、与生俱来的思维。这,就是一种家风吧。
作者:邵国平 单位:江苏省太湖戒毒所二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