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422/2025-00022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法律服务 其他
发布机构 江苏省司法厅 发文日期 2025-06-18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734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苏司〔2025〕102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效 有效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34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5-06-30  浏览次数: 45

 

王加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机制的提案”收悉,经与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等部门会商,现答复如下:

法律援助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法律保障制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连续六年将法律援助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健全法律援助体制机制,拓展覆盖范围、完善服务网络、提升办案质效,着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可及的法律援助服务。2024年全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万余件、提供值班律师法律帮助6万余件、接待咨询24.8万人次,办案数量、质量连续位居全国前列,相关工作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耀光批示肯定。

我省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您所提,法律援助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评查体系、社会支持力度等有待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在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这些问题,也是我厅重点关注、致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服务网络,增强优质服务供给。突出便捷可及,实施“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工程”,在法院、检察院、人社、民政以及工青妇等重点单位部门和村(社区)广泛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延伸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共有省市县法律援助机构112个,工作站1475个、联络点18331个,村(社区)站点覆盖率达到92.8%,基本形成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体、工作站点为辅助的便民服务网络。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活动,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新就业群体等困难群体需求,推出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二是夯实经费保障,推动提高办案补贴水平。省司法厅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完善法律援助补贴指导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法律援助的补贴内容和计算方式,完善以质量为基准的差别化补贴机制和办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动13个设区市出台本地办案补贴标准,提高办案补贴水平。协调省财政在“压缩财政预算过紧日子”的背景下,从2022年起将省级法律援助专项资金增加1000万元,重点补助经济薄弱地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办案多的地区以奖代补。推动各地积极落实《法律援助法》关于“法律援助补贴免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减少承办人员的成本支出。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优化援调、公调、诉调、检调、访调等衔接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非诉服务”专项行动、“万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活动,近两年全省共开展纠纷排查54万余次,95%以上矛盾化解在基层。省司法厅联合省法院、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对象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援助服务。与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健全部门衔接配合机制,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四是突出共建共享,推动社会广泛参与。搭建社会化参与平台,积极发挥省市法律援助基金会作用,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连续四年年度收入和慈善支出实现“两个超千万”。利用江苏高校众多、法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在40多所高校成立公益性法律援助组织,组织开展法院导诉、模拟仲裁庭大赛、法律援助法论坛和“法援乡村行 百生进千村”等活动,引导法学专业师生参与法律援助宣传、咨询等服务。

下一步,针对您提出的“推动市域通办”“完善监管评查”“细化补贴制度”“引导支持社会共同参与”等建议,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深化创新实践,着力在惠民、提质、增效等方面见成效。

一是推动法律援助“区域通办”。省司法厅将“推行法律援助区域通办”列为2025年全省司法行政惠民实事项目,对依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改革受理审查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环节。对受理地在本设区市范围内的法律援助申请,推行“市域通办”,申请人可以向设区市内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申请事项受理地不在本设区市范围内的申请,推行“跨市协办”,申请人可以向本设区市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由该机构跨市转交管辖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探索开展“站点直办”,推动部分规模较大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一站式完成法律援助审查指派,提升服务及时性和便捷度。

二是完善办案监管机制。完善事前培训告知、案中跟踪督导、事后评估检查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开法律援助案件服务团队和承办人员名单、专业特长、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等情况,供申请人查询、点援,接受群众监督。健全部门会商、专家论证、跟踪督办等办案机制,综合运用庭审旁听、听取办案机关意见以及交叉互查、同行评估、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过程性、实效性监管,提高办案质效。深化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和“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指数模型”的升级和运用,充分发挥动态监测、评价分析、预测指引等功能,不断提升法律援助精准服务和精细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办案人员补贴激励。在及时、足额支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一案一评”,结合法律援助案件类型、特点、难易程度、法律援助人员的参与度等多个指标,完善与评查结果相挂钩的差别化补贴机制。对在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质量评估中获评优良卷宗的承办人和机构,在评优评先、培训交流时予以倾斜。加强对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典型人物的选树宣传,通过发布全省法律援助典型案件,宣传优秀办案律师等正面激励方式,不断提升法律援助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四是加强部门协作协同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资源,创新多元调解机制,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政复议、公证、行政裁决、仲裁和司法鉴定“7+1”解纷资源,打造“苏解纷”线上非诉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联动服务。加强与12345、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等对接联动,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实质化解。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配合,落实关于法律援助权利告知、申请转交、案件办理等方面的衔接工作,推动在诉讼服务网站、立案大厅等醒目位置公示法律援助条件、程序等。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法律援助律师在线立案、阅卷、送达、反映问题、查询信息、申请排期避让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强与民政部门的信息共享,健全完善法律援助申请人经济状况线上核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核查社会救助人员等信息。

五是引导社会共同参与。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特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处理劳动争议等法律服务,在宣传引导、案例发布、调处矛盾等方面强化配合协作。指导省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困难群体权益保障,实施一批有品牌度、有影响力的法律援助项目。加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管理,推动法律援助服务纳入本地志愿者服务平台,建立供需对接渠道,支持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托自身优势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司法厅

   2025年6月18日


苏ICP备05009012号 版权所有:江苏省司法厅 |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 3200000041 公安机关备案号: 32010602010384 联系电话: 025-835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