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000422/2025-00023 | 分 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法律服务,普法宣传,队伍建设 意见,其他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司法厅 | 发文日期 | 2025-06-03 |
标 题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418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苏司〔2025〕95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 | 有效 |
尤肖吾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社区法治建设、引导公众正确选择法律服务机构”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司法厅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治理导向,聚力打造“法润江苏”品牌,着力构建融合发展、互动共治的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推动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可及率”纳入全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深化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形成“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模式。连续9年推出司法行政惠民实事,推动全省13个设区市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全部调整至当地最低工资,全省建成远程公证服务点94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19806个,年均提供法律服务约300万件次,服务对象满意率保持在97%以上。二是夯实基层依法治理根基。深入推进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实施党委统筹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能力提升、涉农政府部门严格履行法治职责强化、乡村依法治理主体力量培育、城乡法治资源融合共享、法治乡村建设激励保障等“五大行动”,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1.2万名村(居)法律顾问年均举办法治讲座6万余场次,20余万“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基层综合治理网格,常年开展“法治入家”“法润村居”“普法惠民村居行”等系列活动。全省建成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9个、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8万余个。三是健全多元纠纷化解体系。部署开展践行“枫桥经验”深化“非诉服务”专项行动、“万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活动,建立1700余个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和专窗,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5645个、人民调解工作室6744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0万余名,打造出“老兵调解”“行政争议纾解”等特色品牌。突出数字赋能,创新推出全省“网上枫桥”非诉服务品牌“苏解纷”,用户注册量达560余万人,案件平均办结时间较以往缩短48%。
加强社区法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是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办好法治惠民实事的重要内容。针对提案建议,省司法厅将着力在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凝聚合力、拓宽路径、创新形式,持续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找得到、用得上、信得过的优质法律服务。
一、压实主体责任,凝聚工作合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牵头实施,组织、宣传、农业农村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法治乡村(社区)建设体系,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将法治乡村(社区)建设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为有序有力推进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创造必要条件。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推进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优化司法所职能定位,建立司法所长列席乡镇(街道)党政工作会议制度,试点推广司法协理员制度,指导帮助社区健全法治建设制度机制、开展居民法治素养调研、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二、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法律服务。认真落实《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扎实抓好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三年行动,紧盯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特别是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健全监管链条、开展规范治理、完善制度机制,开展“公证规范优质”行动,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深入开展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党的建设、组织机构设立、办公场所设置、人事行政管理、案件受理、业务风险控制、重大事项报告、禁止性规定执行、实习律师管理、制度执行等问题,建立完善评价、评查和跟踪检查等工作机制,探索研究律师行业重点服务标准和业务指引,从源头上推动律师行业规范运行。
三、拓宽工作路径,优化服务指引。以深化平台建设为先导,推动服务终端向基层拓展,按照“县级以上(含县级)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县级以下平台融入基层治理”的建设思路,深度整合非诉服务中心、行政复议中心、社区矫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力量,持续推动市县“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向社区延伸,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指导社区结合实际制定普惠性服务指南,方便群众按需获取公共法律服务。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法治文化阵地贴近群众、覆盖广泛的优势,公示法律服务项目,发放宣传指引手册,引导社区居民了解救济途径、依法解决难题。推动服务手段智能化发展,加大“互联网律所”“远程公证办证系统”推广力度,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现场+远程”的智能化指引和服务。
四、坚持多措并举,提升普法质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行“谁服务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深化“法律进社区”,持续开展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等系列活动,举办学法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答、法治文艺展演等活动,免费发放《以案释法 漫画民法典》《日常生产生活典型案例汇编》等普法资料,大力宣传征地拆迁、婚姻家庭、劳务用工、生态环境等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新媒体普法矩阵传播优势,依托“法润江苏”普法平台,同频链接各地各级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及电视、电台,引导发动各类户外普法宣传媒介,广泛推送常用法律知识,集中展播法治动漫、微视频、格言警句,为群众提供可感可及、便捷有效的学法渠道。
五、整合社会资源,壮大服务力量。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动员吸纳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学院(系)师生、国家公职人员等加入志愿者行列,编织全面覆盖的社会化队伍网络。加强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持续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加强“法律明白人”动态管理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治理、开展法律服务的能力。探索推行村(居)法律顾问“预约、驻点、轮值、巡回”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开展“调解专家进社区,助力基层解纷争”专项行动,优化提升“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预警分析功能,精准对接社区法律服务需求。联合省委社工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组建全省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深入村(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以案释法宣讲等活动,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
衷心感谢你们对社区法治建设的关心关注,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此项工作,并多提宝贵建议。
江苏省司法厅
202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