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治和法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增强全社会法律信仰和道德观念,提高司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和实效,为全面构筑我市“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1、发掘地方历史法治文化,弘扬先辈法治理念。
利用常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常熟历史名人与法治”征集活动,目前已形成《法治案例》、《法治碑文》、《法治人物》、《法治史事》四大篇章10万多字文稿,在此基础上,编印出版常熟历史法治文化丛书。在人流密集的兴福景区建设“常熟历史法治文化街”,通过碑石砖雕、瓷板彩绘、木版刻画等方式,图文并茂讲述常熟历代法治典故、法治名人、法治格言。积极宣传常熟历史名人的法治思想和法治言行,发挥名人示范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2、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坚持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等有机融合,因地制宜设置与城市环境相协调、与生态相融合的法治文化景观。建成全国首个法治主题雕塑公园,传播法治理念,提升城市形象。巩固和提升现有法治文化阵地品位,让“有形”阵地承载法治文化“无形”熏陶。
3、培育民间法治文化艺术,打造特色“一镇一品”。
充分挖掘和保护本地特色文化艺术成果,精心培育“董浜法治灯谜”、“尚湖法治戏曲”、“辛庄法治评弹”、“古里法治山歌”、“海虞法治故事”、“虞山法治篆刻”、“碧溪法治诗词”、“梅李法治孝廉”、“支塘村娃法治艺术”、“沙家浜民间法治艺术”等“一镇一品”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实现法治文化与群众生产生活“零距离”。积极鼓励本地文化团体和企业参与法治文化精品创作,有效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之路。
4、完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丰富活动形式内容。
以打造精品法治文化节目为主线,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推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全面落实大众传媒的普法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益法治宣传在公共场所的延伸覆盖。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普法中的独特作用,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普法网站和普法网络集群建设,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渠道。同时,利用各种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面上扩展,向基层延伸。
5、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结合法治实践。
大力培育和发展司法行政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织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者等围绕实施“法润江苏”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开展进社区、进农村志愿服务,努力为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流动儿童等重点关爱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的结合,把普法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深化法治县市、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乡村(社区)法律顾问等制度,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