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积极完善仲裁体制机制建设,全面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提高仲裁的社会知晓度和公信力,努力以高质量仲裁工作助力“好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是转化思维模式,勇当服务大局“参谋兵”。变“埋头办案”为“抬头看路”,主动从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中找准仲裁的发力点和增长点。积极参与闲置低效土地整治工作,立案处理20余起不规范用地纠纷,以裁促和取得明显成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八条举措,最大程度为市场主体降费减负。与市国资委联合发文并召开联席会议,打通服务国企壁垒、建立绿色通道,为国企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为扬州大项目、大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今年来,根据案件多发性、苗头性问题,发出四期《仲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和部门监管提供参考。
二是强化制度设计,构筑诉源治理“立交桥”。在全省率先实现诉裁衔接联络点市、县两级法院和全市基层人民法庭全覆盖,推动全部联络点实质化分流案件,分流案件收费不高于法院。2023年,分流案件1752件,涉案标的额逾5亿元,案件类型覆盖国土、住建、金融、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去年以来,扬州法院民事一审案件持续呈下降趋势。宝应办事处率先进入“诉裁衔接2.0”版本,联合宝应法院、司法局、工商联共建“商业调解中心”,今年来,已受理案件1150件,涉案标的3.5亿元,其中形成仲裁案件253件。目前,宝应县商业调解中心正在积极探索有偿调解机制,与传统调解双轨运行,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纠纷化解。
三是深化基层治理,绘就解纷促和“同心圆”。与市委政法委联合发文,推动仲裁力量入驻全市网格。仲裁员、仲裁秘书+社区综治主任形成“2+1”工作小组,向居民、企业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服务,量身定制普法宣传活动,为基层末梢增添法治力量。目前,已开展物业纠纷模拟仲裁庭、仲裁进夜市、网格学院法治主题班会、企业法治体检等10余项特色活动,走访服务企业100余家,为群众答疑解惑300余人次,引入一批仲裁案件。印发《关于建立“仲裁员+调解员”社会治理新机制的通知》,在全市85家司法所一对一派驻仲裁员,打造“调解+仲裁”模式。
四是细化专业平台,打造法律服务“新高地”。与市金融局、人行、银监局联合出台《在全市金融行业推广仲裁法律制度的实施意见》,共同成立金融仲裁中心,合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今年以来,处理扬仲案字的金融案件338件,涉及近二十家银行。与住建系统共同成立“房地产与建筑工程仲裁中心”“物业纠纷仲裁调处中心”,更加稳妥高效处理集团类案件;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推动知识产权中心实质化运转,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入驻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在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中心设立仲裁服务窗口,更加便捷、高效服务园区企业、群众;与市律协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开启共建共治共护新模式;与市青商会强化合作,共建一站式、一体化服务青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