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136”打造黄丝带帮教新模式(图)
时间:2025-01-07  浏览次数: 331


扬州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民盟中央、司法部以及民盟省委会、省司法厅关于推进“黄丝带帮教”工作部署要求,以“三进”为抓手,着力推进“民盟+”六大帮教工程建设,打造“黄丝带帮教”工作新模式。

一是构筑一套示范引领体系。完善议事机构、政策支持、实战平台等一系列保障支撑,为全市“黄丝带帮教”深入开展提供样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盟扬州市委会办公室、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各确定1名工作人员为联络员,负责协调日常工作。每年年初根据帮教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年度工作计划。出台实施意见,市司法局和民盟扬州市委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扬州市“黄丝带帮教”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基层盟组织和盟员参与特殊人群帮教工作提供了工作指引和政策依据。构建工作载体,依托社区矫正中心、监所单位、盟员单位等场所,打造了一批“黄丝带帮教”示范基地,为全市“黄丝带帮教”工作开展提供了样板。

二是推动“三进”帮教活动。按照常态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运作的模式,重点实施开展“三进”帮教活动。走进社区矫正中心,司法行政机关和民盟组织共同在社区矫正中心打造了“黄丝带帮教”工作室,建立志愿者团队,开展专题讲座和个别辅导。组织读书、书画、乐器等文娱活动,开展义诊、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各类教育指导,在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子女助学复学等方面为有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走进监狱和强戒所,共同走进省丁山监狱、省句东强戒所挂牌“黄丝带帮教”示范基地,先后开展了“与爱同行·心手相依”黄丝带帮教行动文艺汇演,进监延伸帮教等活动。走进基层村居,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汛期值守、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修复社会关系。联合走访特殊人群困难家庭,开展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活动,探索建立“物质帮困、精神济困、育人解困”长效帮扶助学机制,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是实施六大帮教工程。充分发挥在文化、教育、医疗、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联合精心打造“民盟+”六大帮教工程。实施文化矫治工程,在社区矫正中心挂牌“民盟讲堂”,组织“读典+学法”活动,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和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开展“法治+非遗”活动,让社区矫正对象在欣赏和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其向善向好的内在热情。实施人才队伍工程,组建“广陵潮洄·黄丝带帮教”志愿者团队,挖掘盟员的工作领域优势和个人专业特长,组建文化传承、医疗义诊、助学助教、解困帮扶、技能培训、法治宣传六大帮教小组,推出法治教育、文化熏陶、技能培育等必修、选修和公开课程,开展医疗义诊、健康讲座等多样化的帮教活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矫正服务。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搭建“黄丝带结对帮扶”平台,对有帮扶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通过精准匹配相关行业优秀人员,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对他们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和解答。实施示范基地工程,深入发掘并整合地方资源,在扬州阮元家庙设立“特殊人群家风教育基地”,依托沙头镇退役军人展馆建立“特殊人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接受家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技能培训工程,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联合盟员专家精心组织并实施了茶艺、烘焙、插花、咖啡制作等多个技能培育项目,先后有2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其中1名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开设了烘焙店,另有2名社区矫正对象加入了咖啡店连锁经营,顺利实现就业。实施建言献策工程,始终坚持问题、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组织盟员们深度推进基层调研与座谈研讨,对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刑事执行等工作中遇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苏ICP备05009012号 版权所有:江苏省司法厅 |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 3200000041 公安机关备案号: 32010602010384 联系电话: 025-835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