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两大主线,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如皋市积极构建橄榄型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配置强大引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今年1-2月份,全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72.2亿元,同比增长22.67%;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157.02亿元,同比增长125.08%。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2个,计划总投资129.6亿元。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值税(不含营改增)4.34亿元,总量位居南通六县(市、区)第一。
2015年9月25日,中央编办主任张纪南来如调研,充分肯定如皋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希望如皋积极探索,当好改革的探路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行政审批制度和方式的弊端日渐突出,如皋市坚持从加快转型升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高度,以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的姿态,不断创新和拓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思路、新措施,切实解决行政审批办理时间长、中介多、盖章多、收费多、材料多等“一长四多”问题,提高审批效率,激发市场社会活力。
改革者的足迹
2012年 全面推进的“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全省领先。
2014年 建立并公布“5张清单”,厘清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边界。
2015年初 探索推进容缺审批,解决土地证尚未到手而其他审批环节无法推进的问题。
2015年9月24日 率先成立南通地区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并正式挂牌对外运行,对市场准入领域和项目投资建设领域的162个审批事项进行整合,实现重点领域一枚印章管审批和审管分离。
市行政审批局的成立,打破了部门利益的藩篱,改变了原有各部门职能分割、审批分散的模式,建立集中式、整体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实行了“车间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大幅简化了审批环节,规范了审批行为,提高了审批效率。
项目建设审批时间由140个工作日缩减到50个工作日;企业设立登记联办时限从1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材料一次提交,基础技术数据免审核,初步精简申报材料58份,精简率达20%……审批流程的再造,让“天下第一难”的建设项目审批在我市由“万里长征”变为“百米冲刺”。
改革者的实践
建立“5张清单”,确保权力厘清到位。
致力推进“一张清单管边界”,努力实现“目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在南通各县(市)区率先制定健全并公布了5张清单,构建规范透明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力推“相对集中”,确保审批创新到位。
以南通市列入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改革试点工作,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拟定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案。首先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题,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办结时限比组建前再整体压缩30%,申报材料精简15%。
破解“一长四多”,确保效能提升到位。
在南通各县(市、区)率先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打破原有行政审批模式,取消原有的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税务登记证号,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实行18位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同时,大力推行重大工业项目、政府投资工程容缺审批以及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促进行政审批整体提质增效。
从条块分割的单一部门行政执法向综合行政执法转变,从“九龙治水”到“一家监管”,我市把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纳入到政府执法能力建设的新高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统筹,历时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立体综合的综合行政执法“升级版”,为法治如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6年6月 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由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市容环卫、规划、绿化、市政、环保、工商等领域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
2012年4月 借助省“强镇扩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机遇,长江镇正式成立综合执法局,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首开区域性综合执法改革先河。
2013年初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延伸到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如皋工业园区三大主功能区,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城管执法新格局。
2014年12月 原先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局合一,组建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启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新征程。
2015年1月 在环保部门,将各科室以及环境监察大队的环境执法权进行全面整合,打造“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新模式。
整合职能,归并机构,分类组建6支综合执法队伍。
突出问题导向,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比较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先后将县级18个部门、26支执法队伍、32个执法科室进行了职能、机构和人员的整合,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环保综合执法、交通综合执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文体旅游综合执法等6支综合性执法队伍,构建了“大农业、大城管、大市场、大环保、大交通、大文化”的综合执法新格局,实现了“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立足实际,固本强基,有效建立6大执法运行体系。
一是建立权责一致的制度体系。全面编制执法机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执法监管失职追责情形,确保有权必有责、权责须对等。二是建立专综结合的工作体系。对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主要发生在基层、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实行综合性执法;对专业要求高、发生频率低的的领域仍实行专业性执法。三是建立条块紧密的联动体系。将综合行政执法的触角向乡镇和重点开发园区延伸,推行区域性综合执法,实现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四是建立上下衔接的互通体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执法监督,确保部门之间、上下之间执法监督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五是建立综合归集的信用体系。建立完善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加强监管和综合执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六是建立宽严相济的考核体系。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有机衔接、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互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执法监督效能。
创新举措,提升效能,健全完善6项执法工作机制。
为切实解决任性执法、执法不公、执法扰民等问题,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监管和服务责任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抽查机制、奖励举报机制、告知承诺失信惩戒机制、监管绩效评估奖惩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等六大机制。通过APP、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平台构建监督机构、执法部门、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推送机制,强化执法行为的监管。整合质监、农委、粮食等部门所属检验检测中心,组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为更好地开展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整合部门服务热线,畅通投诉举报平台,形成政社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