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跟踪帮教二三事
近日,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王艳丽专程赶赴徐州,参加解戒回归人员小柔的婚礼。其实,这在该所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记者在几年前也曾跟随她们一起到常州,参加过一次这样的婚礼。近年来,她们坚持按照“四三二”戒毒模式,科学戒治戒毒人员1500余名,1300余人在解戒回归社会后依然与民警保持联系,其中保持戒毒操守最长的达18年……
三八节前夕,记者走进省女子戒毒所,聆听她们用大爱谱写的跟踪帮教之歌,体会她们用责任托起解戒人员新生的希望。
徐燕凌:105名解戒人员的“家长”
“每个戒毒人员其实都想戒掉毒瘾,但缺乏能力,在关键的时候,需要有人拉她一把。”五大队副教导员徐燕凌告诉记者,“作为帮教民警,我有责任和义务,在她们最需要的时候拉一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个戒毒人员在解戒回归之前,都会与民警签订一份帮教协议,民警持续开展跟踪帮教。徐燕凌说,她不知与多少解戒人员签过这样的“协议”,目前依然保持联系的有105人,也有的联系着就消失的,几个月后又在所里见到了她们。徐燕凌坦言:“那样的感受特别难受。”目前与徐燕凌保持联系的有10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保持操守时间最长的15年。
由于年轻时的放纵,阿梅不仅染上毒瘾,更染上梅毒。羞愧于曾经的过往,她想重新开始新生活,却又踟蹰不知所措。徐燕凌一次又一次打电话鼓励,还带她到医院治疗。如今,阿梅已结婚生子,保持戒毒操守5年。
“只要能回到生活的正轨,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成功戒毒几率还是相当大的。”徐燕凌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她跟踪帮教的105名学员中,目前已有36名学员组建起小家庭,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四大队教导员陈瑛在戒毒一线坚守了20年。燕子就是她的第一届“毕业生”,已保持戒毒操守18年,先后6次应邀回所参加“戒毒沙龙”,以自己戒毒的经历,为在戒人员“现身说法”。
燕子长得很漂亮,17岁结交男友后被诱惑吸毒,先后3次被强制戒毒。一次,“粉友”打电话骗燕子的母亲,说燕子阑尾炎开刀急需3000元。焦急万分的母亲当即按照指定账号汇去3000元,并随即乘公交赶往女所探望女儿,结果在途中不慎摔了一跤。当陈瑛带着燕子走进会见室,望着满头白发、满身泥水的母亲,燕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嚎啕大哭起来。陈瑛以此为契机,打开了燕子的封闭心灵,开始了长达20年的“帮教之旅”。
2000年8月,燕子戒毒期满回归社会。听从陈瑛的建议,燕子到山东投靠亲戚,重新开始新生活,其后,燕子打工了、恋爱了,开心了、烦恼了,事无巨细,都要打电话跟陈瑛说说。婚后,燕子在家带孩子,常流露出空虚无聊的情绪,还说以前的朋友又打来电话。陈瑛立即察觉到:燕子正处在“危险”的关键时期!遂建议她找份工作,充实生活。燕子回南京后,陈瑛还多次利用休息日帮她分析就业形势,陪她考察地段、联系相关部门,最终开了一家快餐店,如今又开了一家韩国料理店。
王艳丽:以“母爱”见证新生的幸福
“你的爱像月光,给我温暖和希望,有你的地方是天堂……”三大队是省女所的未成年专管区。副教导员王艳丽说:“别看她们只是些孩子,有的已吸毒三四年。每次听到她们唱这首歌,我都会眼眶湿润。她们更需要关心关爱管教,需要一个健康的未来。”
小柔是王艳丽跟踪帮教的未成年解戒人员。离所回家后,父母对小柔严加看管,不准她离开家门半步。小柔认为父母是故意惩罚自己,对立情绪越发严重。王艳丽在跟踪帮教中了解到这一情况,随即通过各种方式对小柔进行开导,引导她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王艳丽的提议下,小柔利用在女所学习的缝纫技术到服装厂上班。在王艳丽的鼓励下,小柔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父母的信任,改变了别人的看法。2月4日,小柔与相恋的男友结婚,还特别邀请王艳丽到现场参加婚礼,见证新生的幸福。
周芬:鼓励“涉艾”人员追求新生活
涉艾(HIV)专管区中队长周芬告诉记者:“涉艾人员是吸毒人群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对艾滋病的无知和恐惧,她们出所回归社会后举步维艰,不知如何跟家人说明自己的病情,甚至不敢到疾控中心接受免费治疗。”
2016年5月,小丽解戒回归社会后不敢回家,在周芬的鼓励下,小丽终于向父母坦言自己感染艾滋的事实。父母在痛哭之余,对她更加关心和劝慰,让小丽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我们愿意为之努力和坚守!”这是周芬的心愿,也是所有戒毒民警的最朴实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