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山所围绕戒毒人员家庭责任淡薄、角色模糊、沟通障碍等问题,认真分析戒毒人员亲情关系、家庭情况,依托优势戒治技术项目,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以家庭支持系统优化重建为切入点,开展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戒毒人员探索家庭角色,修复家庭关系,感受亲情力量,有效提高教育矫治成效。
一是“画”制图谱,解码心声。绘制家庭图谱团体辅导活动是绘画心理学的延伸运用,根据心理投射原理,来解码绘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活动中,辅导老师让戒毒人员在纸上绘制家庭人物以及关系网,并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画出人物形象。领取画笔和画纸后,戒毒人员开始认真勾勒线条,填写家庭成员信息。在绘制过程中,有的眉头紧锁,似乎在回忆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有的则面带微笑,流露出对家庭的美好情感。当被问及为何这样绘制时,他们指着图谱上的父母形象,说道:“我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总是很晚回家,但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好吃的,所以我把他画得很大。而妈妈在他三岁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过,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她的爱。”“戒毒人员笔下的绘画就是一张‘心理B超单’,从一些元素出现的频率和排列方式,能看出他们的真实心理和家庭问题。”组织团体活动的民警介绍到。
二是“画”述过往,拆除心墙。绘制环节结束后,在分享交流中,戒毒人员围坐成一圈,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家族图谱背后的故事。有的讲述了父母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声音哽咽;有的则反思了以往跟父母讲不到两句话就争吵起来,不愿交流,不爱听劝,最终误入歧途,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伤害。在聆听他人分享时,现场戒毒人员都十分专注,不时点头表示认同。辅导民警以“亲情会见”切入主题,给戒毒人员展示了探访现场几张父母满眼泪水的照片和几段关心鼓励的录音,剖析家庭缺失与行为偏差的关联,引导学员重新认知自己的家庭,感受家庭的温度。回忆着“玻璃之隔”的探访会见,许多人坦言“第一次感到父母离自己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只要用心,跟父母建立平等对话也是简单的”。戒毒人员在述说分享绘画故事中获得了思考和启发,打破与父母沟通的“心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
三是“画”解疑惑,架起心桥。结合当前所内开展的“家庭家教家风”专题教育活动,辅导民警剖析曾国藩“勤俭持家”家训对抵御物质诱惑的启示,引用《傅雷家书》中“德育为先”观点阐明家庭情感支持的关键作用,选取戒毒人员中情感真挚、感悟深刻的信件进行交流展示,深入挖掘亲情关怀在戒治生活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员们从多个角度看待家庭关系,理解父母不易,学会感同身受地与父母交流沟通,有效提升了对“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主动承担责任等改善家庭关系的实用方法。最后,在民警的倡导带领下,所有戒毒人员参加“一封家书”活动,用文字勇敢地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