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符取水”的启示(随笔)
时间:2018-09-18  浏览次数:

 近日,去宜兴丁蜀镇蜀山村的东坡书院参观,墙上有一幅图片,上面记载着苏东坡在宜兴用竹符取水的故事,很吸引我的眼球。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公元1084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因遭到贬官,闲居在宜兴蜀山村。苏大学士很喜爱喝茶,经常和当地名士文人在一起品茶吟诗、说古道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喝茶特别讲究,有“三绝”:一是泡茶的水要用金沙泉的,二是盛水要用瓦炊,三是茶叶要阳羡贡茶。金沙寺旁边有座金沙潭,潭里有泉水。此潭离蜀山有8公里之远,苏东坡的书僮每隔两三天就要到金沙潭去挑一趟水。一天,苏东坡又叫书僮到金沙潭去挑水。那天书僮感冒,精神萎靡不振。他心想,到金沙泉去挑水,来回要走16公里路,太劳累了,不妨偷个懒,挑担清凉的河水,他哪能知道呢。于是,书僮在蜀山、青龙山、黄龙山等地玩了半天,然后到蜀山附近的蠡河里,挑了一担河水就回来交差。苏东坡烧开水后,便沏茶品味,觉得茶味没有以前的甘醇,他当时并没有深究。书僮以为苏东坡并不知晓,便得寸进尺,又有几次如法炮制,从蠡河里挑水糊弄苏东坡。最后,苏东坡实在无法忍受,便追问书僮水的情况,书僮只得说实话告知。苏东坡心想,这怎么办呢?他终于想出了好办法,取了一节小竹管,用刀一劈两爿,做上记号,一爿自己留着,另一爿给金沙寺里的朋友老和尚。书僮以后每次到金沙潭取水时,苏东坡把留着的那根竹爿给书僮,要他凭此竹爿到寺庙将另一爿换回。从此,书僮挑水再也不能偷懒了。

苏东坡把竹爿当作取水符。喝着理想的茶,心里愉悦极了,挥笔写诗道:“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从那时起,人们便效仿苏东坡,泡茶水用山里的泉水。时至今日,许多宜兴人仍然喜欢饮用山里的泉水,不用自来水。以前,宜兴许多地方的大街上,有烧开水的“老虎灶”,盛行竹牌换开水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沿袭下来的。

好一个“竹符取水”!为喝上金沙潭的泉水,聪明的苏东坡想出治书僮偷懒的妙策,且不必说他想出的办法有多么高明,但说他想出的取水制度,足令人叫绝。

一绝,苏东坡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回避的态度。假如苏东坡发现茶味没有以前甘醇,采取将就或回避的态度,不从根本上分析茶味的原因,断然找不到茶味毛病出在水上,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苏东坡对待问题的态度很有现实意义,在工作与生活中,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总是一对矛盾。许多管理者由于自身水平问题,缺乏一双慧眼,发现不了管理中的问题或漏洞。有些管理者即使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也常常抱着侥幸的态度,或怕得罪人,或遇到问题绕道走,最终导致问题越积越大,终酿成灾害或事故。

二绝,苏东坡制定的取水办法能够切中问题的要害。苏东坡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取水办法,要求书僮每次挑水必须到书院旁边的金沙寺换水符,只有见到寺庙老和尚手里的水符,才认定是金沙潭的泉水,这一招从根本上切中书僮半路取水偷懒的要害。现实工作中,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起到关键性作用。假如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或办法,许多事情将无法完成。

三绝,苏东坡能够把取水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大文豪苏东坡喝茶特别讲究,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方面造诣深,而且在美术、佛学、茶道、书法、美食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建树。他讲究喝茶是长期形成的,是个人学问与素养的外在体现。他之所以能够写出绝世旷古的文章,除了个人才华外,其实与饮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东坡在宜兴善卷黄墅村既买田又置房产,还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宜兴湖㳇单锡为妻。他虽被贬官,之所以每天能够写出诗文,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与他长期坚持的取水制度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四绝,坚持督查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苏东坡的朋友金沙寺里的老和尚职责不仅仅是换另一爿水符,更是对取水制度的一种督查与监察。试想,假如没有老和尚亲自换水符,而是由书僮自己到金沙寺庙取另一爿水符,长期这样下去,结果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苏东坡制定的“竹符取水”并非无懈可击,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暂且不去评论。故事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制定制度、依靠制度、坚持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这既是做事的铁律,又是成事的必经之路。对待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漏洞,假如我们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或制定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与督查,终将一事无成。

读罢苏东坡用“竹符取水”的故事,笔者不禁感叹颇多。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才华横溢,且管理办法奇绝,留给今人的思考与启示真是太多了。对于那些为切实做好本单位工作的管理者,定会从中得到很好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