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省司法厅召开法律援助十优十好案件新闻发布会,揭晓2020年度全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件”和“十大好案件”,介绍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拓展工程”进展情况。省律师协会秘书处、省法律援助基金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初,省司法厅在全省开展法律援助十优十好案件评选工作,从去年办理的11.1万件案件中,经过严格的申报、初选、评审、审定等程序,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对抗疫英雄许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提供法律援助案和南通市法律援助中心对尚某某诉民政局撤销婚姻登记提供法律援助案等分别入选全省十优和十好案件。作为合作项目,法援基金会对评选出的案件给予一定奖励。
这些案件涵盖民事行政代理、刑事辩护、申诉案件代理等多种类型,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够有效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体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受援人评价良好;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农民和农民工、困难职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抗疫一线人员、刑事被害人等重点群体,涉及劳动争议、土地承包、扶养赡养、经济补偿、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等重点事项,较好反映法律援助“保基本、兜底线”的重要作用,对同类案件办理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案件承办人勤勉尽责,服务优质高效,发挥作用明显,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2020年以来,江苏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1万件,常住人口受援率万分之13.7,所有设区市、县(市、区)覆盖人群均达到省定指标,接待解答群众咨询21.6万人次,帮助受援人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10.9亿元。一是强化法律援助服务供给。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全省有11个设区市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最低工资。对追索劳动报酬类事项,将免于经济状况审查范围由农民工拓展至所有人群。对高龄、孤寡、失能失独老人,困境儿童、重病重残等群体、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等,全部免予经济状况审查。将因疫致贫返贫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强化法律援助早期介入、主动发现机制,主动排查、对接困难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援助对象,积极转介相关部门协同救助,帮助落实后续帮扶措施。二是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推进法律援助“一站式”办理,深入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机制,加强法援机构转交申请、核实情况、调查取证等环节协调配合,完善网点布局,2020年新增法律援助工作站、代办点568个。大力推行“线上办”“网上办”“掌上办”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援助对象,上门提供“零距离”法律援助服务。加强部门协同,简化申请和审查流程。三是深化法律援助工作改革。率先开展法律援助事项范围负面清单试点,2020年来因试点增加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探索开展行政复议法律援助试点,为经济困难或诉讼、复议实施能力较差当事人提供援助,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深化刑事辩护全覆盖试点和值班律师工作,2020年因全覆盖试点增加案件2万余件,占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65%,提供值班律师法律帮助6.8万余件,同比增长37.8%。四是不断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实施法律援助“名优工程”,培养专业化法律援助服务团队,优选办案力量,名优律师办案量占案件总量的30%以上。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受援群众大回访”活动,加强日常监督指导。建立法律援助案例指导制度,发布4批31件指导性案例。推出了“法援扶贫”、岱山法援工作站、“百日维薪”“小曹120家暴维权热线”等一系列品牌项目。2020年,我省在司法部开展的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中排名前列,第三方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法律援助群众满意率达95%。
2021年省委省政府连续第二年将“法律援助覆盖范围拓展工程”纳入15类52项民生实事之一,省司法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深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困难标准上,逐步抬高援助基线,健全完善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的经济困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全省将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本地最低工资标准。事项范围上,对追索劳动报酬类事项,将免于经济状况审查范围由农民工拓展至所有人群,深入推进法律援助事项负面清单和行政法律援助试点,将安全生产、环境污染、食品药品、见义勇为等事项纳入免于经济审查范围,加大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援助力度。援助对象上,落实好“应援尽援”的要求,突出援助的精准性、类别化,推动法律援助拓展到低收入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加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服务供给,关注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法律帮扶,为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织密防护网。服务内容上,推动从单一办案到多元化服务、高品质服务拓展,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主动提供代写文书、取证指导、案后执行等菜单式、定制式服务,强化法律援助与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资源协作联动,有效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