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人员密集场所因违规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事故,南京市溧水区发布《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告知书》,以法治思维构建安全管理新格局,通过责任明晰、监管强化、社会共治等创新举措,推动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强化法治刚性约束。将安全主体责任细化到产权方、管理单位、施工单位、作业人员等多方主体,形成闭环责任链条。建筑产权方或统一管理单位需对承包、承租方的动火作业进行统一协调,签订安全管理协议,落实防火措施。施工单位须执行“一次动火作业、一张动火作业证、一套安全技术措施”,监理单位对现场安全承担连带责任。电焊、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用工单位需严格查验证书,杜绝无证或假证操作。通过责任法定化,
二是规范作业全流程,推动法治化监管落地。非营业期间动火需提前审批,作业前须清理可燃物、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器材,并安排专人全程监护;营业期间原则上禁止动火,特殊情况下需经风险评估并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多样化识别作业人员资质,杜绝人证不符现象。要求用人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动火作业风险辨识,未经培训人员一律离岗,强化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创新社会共治机制,激发公众监督活力。突破传统监管模式,通过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网络。鼓励公众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对违规动火行为进行举报,查实后给予奖励。举报范围涵盖无证作业、营业期间动火、未落实安全措施等情形,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共治格局。对违规单位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将其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用约束倒逼企业自律。对屡犯不改、弄虚作假的单位从重处罚,并公开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四是强化执法联动,压实法律责任追究。对违规动火作业,既处罚责任单位,也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打破“以罚代管”的局限性。对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强化法律刚性。将违规动火行为纳入各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