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扬州市充分挖掘梳理大运河法治文化资源,以“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体验线”为抓手,推动实现运河文化与法治文化交融共进,不断彰显运河法治文化品牌影响力。
一是优化阵地结构,串点成线展示法治文化。出台《关于推进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实施意见》,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建成和提升以运河文化为背景、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阵地40多个,其中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江都邵伯法治文化传承馆等入选全省“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统筹利用双东历史街区、邵伯古堤、瓜洲古渡等大运河沿线的历史遗存,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在广陵古城文化、高邮邮路文化、宝应荷香文化等地域文化中厚植法治元素,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畅游中增强依法保护大运河意识。充分发挥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作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将法治文化融入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和非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给群众带来全新的法治体验,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有温度、更接地气。高邮串联“南关坝—王氏纪念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法治水利展览馆—枕水湾法治水利广场”,开通“大运河法治号”公交专车,推出一条集“游、学、知、治”为一体的运河法治文化体验线。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法润好地方·护航新发展”法治游轮,推出“东关古渡—运河三湾公园”水上大运河法治文化游览线,各地不断丰富运河法治文化体验形式,形成了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丰富体验载体,持续不断推出惠民产品。围绕“讲好运河法治故事,传承运河法治文化”主题,扬州开展大运河法治故事征集活动,编印《流淌的法治文化》一书,邀请普法讲师团、名嘴讲述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名人、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融合发展。加强与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的合作,组建法律、水利、建筑等专家团队对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开展相关文物古迹、名人名(故)居等历史遗迹的梳理工作,搜集整理大运河历史沿革过程中创规立制的官方、民间的规范文本和司法文书、合同原件等,形成20万字研究成果。各县(市、区)在修复、保护运河法治文化历史遗存的同时,运用多种途径让大运河法治文化活起来、灵动起来,组织法治文化广场演出、微电影巡映、书画展等文化活动1650余场次,研发推广系列特色产品和纪念品十余类近百种,组织干部群众线下参观各类法治教育展馆3490批次,合计17.8万人次,线上“云参观”累计播放量达53万余次。创新开展“追寻非遗匠心工艺 传承优秀法律文化”群众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借力漆器、剪纸、乱针绣、扬剧、评话等地方特色载体传播法治文化。创作《运河法治谣》等脍炙人口的法治歌曲,通过“法治文艺村(居)行”将法治文化送到老百姓身边。拍摄《雕版与法》等法治微视频,获司法部官微宣传推广。
三是发挥综合效能,汇聚合力打造共治格局。将运河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各个环节,以“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推动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依法保护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点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2023年6月22日《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进一步完善了大运河保护地方立法体系。2023年11月16日,大运河环境资源法庭揭牌仪式在三湾公园举行,标志着扬州大运河司法保护事业揭开新篇章。相关执法部门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依法整治力度,为运河沿线企业参与产业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各地推进运河沿线村(社区)先行先试,在广陵司法行政一体化综合服务楼、汤汪三湾法治教育馆、九龙社区、金凤社区、运博社区、蝶湖社区、兰亭公馆小区等建立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运河法治文化体验线,同时将运河法治文化融入法治型党组织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基层司法所建设,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