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000422/2024-00098 | 分 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意见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司法厅 | 发文日期 | 2024-05-13 |
标 题 |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0669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
||
文 号 | 苏司〔2024〕56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效 | 有效 |
南京市人民政府:
经研究,现对张亦军委员提出的“关于推动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机制创新 打造国际商事仲裁高地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你单位答复委员时参考: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仲裁工作,省司法厅认真履行指导监督仲裁职能,努力推动仲裁在机构改革、业务创新、公信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省13家仲裁委共聘任仲裁员近5000人,仲裁办(秘书处)工作人员250余人,2023年共办理案件28795件,涉案标的额386亿元,在高效化解民商事纠纷、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仲裁发展,南京仲裁委在2020年增挂“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加快打造国际商事专业仲裁平台,主要业务数据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随着仲裁改革不断深入,各地仲裁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年,北京仲裁委受理案件12222件、标的额1248亿元,上海仲裁委受理案件7348件、标的额442亿元。同期,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受理案件4289件、标的额55亿元,在全国的影响力、竞争力还不强。与长三角部分省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如杭州仲裁委受理案件11507件、标的额230亿元,合肥仲裁委受理案件2802件、标的额80亿元。同时,在服务保障对外经贸往来等方面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涉外仲裁案件量仅占全国总量的3%。
仲裁机构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支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要求负责仲裁机构组建的市政府探索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赋予人事、财务、薪酬制度等方面相应自主权。上海、杭州、大连、南昌等多地启动仲裁机构改革,建立与仲裁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仲裁机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省在常州开展仲裁改革试点,常州市政府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提请省政府同意,常州仲裁办经费渠道由全额拨款调整为自收自支,收费性质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全省仲裁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南京仲裁办作为市政府组建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财务、薪酬和业务收费等机制不够灵活,仲裁发展还缺少内生动力。
下一步,针对张亦军委员的提案,省司法厅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涉外法治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实施方案》,指导推动南京仲裁委加强机制创新、打造仲裁品牌,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指导推进仲裁机制创新。推动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借鉴国内领先仲裁机构改革经验,以及我省常州试点做法,加快推进仲裁工作机制创新。建议市政府按照中央两办意见明确的“谁组建、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给予政策支持,赋予机构在人事、财务、薪酬制度等方面相应的自主权,切实增强仲裁机构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以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驻南京自贸片区为契机,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推动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化运行,探索实行自收自支、经营服务性收费、内部企业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与国际商事仲裁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按照专业化、法治化方向聘用国际仲裁员,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仲裁员报酬制度,充分激发涉外仲裁发展活力。
二是积极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落实司法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和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等工作部署,指导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对标一流,加强自身建设和业务发展。按照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评估标准,梳理短板弱项,研究“争创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争取国家级中心试点”举措方案,健全完善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加强仲裁员和仲裁秘书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机构国际化水平和涉外仲裁服务能力。建议市政府对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和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培育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加快建立与仲裁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持续放大仲裁服务效能,助力提升南京城市软实力。
三是积极提升涉外仲裁影响力。落实我省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相关部署要求,指导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主动对接我省境外投资建设园区、江苏海外商会,建立“走出去”企业联络机制,构建境外商事纠纷境内解决“绿色通道”,维护我省企业在跨境贸易合作中的合法权益。指导南京仲裁委/江苏(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积极参与国际仲裁交流合作,主动承办国际商事仲裁研究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把南京打造成更多市场主体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优选地。
江苏省司法厅
2024年5月13日